翻译作为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两个语言社会的外交历程和工具,广义上是通过种种介质的转换,转达包罗语言在内的种种符号信息的运动。据此,翻译研究就是“研究一切与翻译运动、翻译作品、翻译事件、翻译人员、翻译技术和翻译治理等相关的认识运动”。凭据翻译理论的生长阶段,翻译研究大要上依次历经了前理论期、语言学理论期和多元理论期。从20世纪50年月起,西方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并肩生长,60-70年月盛行的奈达“对等理论”,70-80年月开始面向译语文化,打破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研究传统,德国功效派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生长起步晚于外国翻译理论,履历了一段对外国译论大量引介的时期。当前关于传统译论的研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传统翻译思想中关于翻译尺度、翻译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以及传统翻译思想家的史料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较多套用外国译论的话语体系去“解读”传统译论。
中国传统译论东晋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早期华文佛典翻译的理论和原则五失本:从梵语到汉语翻译,有五种情况译文差别于原文,非失不行,指的是语言层面的障碍。所以允许译文在语法修辞和体裁结构上同原本有所差异,以适应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风。
三不易:由于时间、空间和佛学造诣的差异,伧夫俗人明白和传译很不容易。这时要求译籍能适应读者需求,但不能失去释教本意和原旨。
唐代玄奘“五不翻佛经翻译履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唐朝的兴盛和北宋的衰败,直至宋元之后,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险些走向终止。玄奘历经16载从印度取回真经,领导门生在朝廷设立的国家译场,历时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
玄奘有出口成章、落笔即是的天分,能用最贴切的文字表达佛经深奥的内在。玄奘之前的译作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经典称为“新译”。
不能意译,只能音译的“五不翻”:秘密(咒语)、多义(一词多义的梵文)、此无故(只有印度有,中国没有)、顺古(一直沿用的译文)、生善(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如般若尊重,智慧清浅)。严复1854-1921信 faithfulness达 expressiveness雅 elegance“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要,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焦点。
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严复以数月之力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天演论》,主要论述生物是进化物竞天择的原理。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的“信”“达”“雅”三字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提倡系统而完整翻译尺度的先驱。鲁迅1881-1936信 faithfulness顺 smoothness“宁信而不顺”“硬译”鲁迅有一半以上著作是翻译文字,有些学者认为他首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是位作家。
“通常翻译,一面固然力图其易明白,一则生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生存,却又经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外它原来是洋鬼子,固然谁也看不惯。
为比力的顺眼起见,只能更换它的衣裳,却不应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林语堂1885-1976忠实 faithfulness通顺 smoothness美 elegance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忠实不应字译,须以句为本位,做到通顺,完全凭据文中心理。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事情做为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他, 以对艺术审慎不苟之心对他,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郭沫若1892-1978“与创作无异”“风姿译”郭沫若指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异,好的翻译即是创作,甚至凌驾创作。译者在有原文深刻生活体验和深入相识的基础上,是受原文和作者制约的附属缔造。
主张“风姿译”或“气韵译”,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有尽有,但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可先可后,或综或析。茅盾1896-1981翻译必须切合时代的需要茅盾的文学生涯发轫于翻译运动,在二十年月接受并革新《小说月报》提倡翻译先容俄国文学和弱小民族的文学,抗战时期将世界反法西斯作品大量先容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作为文化部部长,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外国文学的翻译先容,对于中国新文学生长的极大鼓舞和借鉴意义。
他认为文学与绘画等艺术在功效上是差别的,文学是为了体现人生,有改变人生和社会的功用。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同等重要,文学翻译的最高要求是既需要译者的缔造性,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目。梁实秋1903-1987“存真”梁实秋坚持翻译外国一流的经典著作,阻挡转译,认为任何翻译文章如果与原著有差异,像被水稀释的酒,无法反映原作的精髓和面目。他选择了《莎士比亚全集》原始版本举行翻译。
翻译要与文本研究相联合,作大量的研究事情,体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他的翻译影响了五四运动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新文化的建构。
傅雷1908-1966神似 resemblance in spirit傅雷的翻译美学观在于“神”“形”的和谐,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这种和谐来自于译者的再缔造。文学翻译界有“神似派”和“形似派”。在翻译实践方面,他认为忠实原作,必须首先熟读原著,化为我有之后,才气传神达意,好像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然后要重复修改推敲字句,而且完善译文索引、注释等附件部门。
钱钟书1910-1998化境 reaching the acme of perfection钱钟书认为翻译外国文学,目的是让本国人有所观摩借鉴,唤起他们的兴趣去浏览和研究。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不完全生存原作的。
本文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www.azqjx.com